当前位置: 首页  >  吉数芳华  >  正文

吉数芳华

吉大数学人物 | 王湘浩

发布时间:2022-08-17 23:43:51   |   点击数量:

回忆王湘浩老师(代序)

伍卓群 20205


王湘浩老师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曾任第三届、第五届至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委员,吉林省民盟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议组组长,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以及其他许多学术兼职和社会兼职。在吉林大学,他是首批一级教授,长期担任数学系和计算机科学系的系主任,并曾任副校长。他为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为吉林大学的发展和建设,竭忠尽智,奉献终生,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王湘浩老师已经离开我们二十七年了。每当回想起他在代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缅怀他在吉林大学创建数学系和计算机系的特殊功勋时,往事一幕一幕地在我头脑中闪现。他在教学和科研上的深邃眼光,他的崇高思想和品格,他的严谨求实而又富于创造性的治学精神,他的音容笑貌,是那么清晰,那么亲切地嵌在我们这些老学生的记忆中。

王湘浩老师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后曾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6年夏,他被选送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深造,在著名代数学家阿廷的指导下,不到三年就以一篇优异的代数学论文获得博士学位。王老师在代数学的研究中的一大贡献就是纠正了类域论中一个重要定理——格伦瓦尔定理的错误,并给出了该定理成立的充要条件,从而重新证明了有理单纯代数理论中著名的狄克逊猜想,这一被前人认为已获得证明的猜想由于格伦瓦尔定理发现有错误而重新变成疑案。经王老师修正后的重要结果世称格伦瓦尔-王定理。王老师的工作挽救了有理单纯代数理论的这一危机,震动了当时的国际代数学界。定理证明的传奇过程也一直为数学史家们所津津乐道,半个世纪后还成为2002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一个研讨会的主题。由于王老师在代数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他于1955年成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当时在数学界是最年轻的一位。王老师在学术上勇于创新,早在1958年,他就洞察到电子计算机这一尖端技术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毅然决定逐步离开自己熟悉并已获得重大成就的领域,带领一部分青年教师和学生在吉林大学开启计算机科学的研究。1977年,王湘浩老师在国内最早提出开展人工智能的研究。后来他受教育部委托,首次举办了全国人工智能讨论班,并随之成立了全国人工智能研究会。他在国际上人工智能正处在低潮时,在国内率先倡导人工智能的研究,充分体现了他在学术上的远见卓识。王老师作为中国人工智能研究的奠基者,也成为国内学术界的共识。

1952年秋,全国高校实行院系调整,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王湘浩老师,响应国家的号召,来到当时生活还比较艰苦的长春,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为东北人民大学(原吉林大学的前身)创建了数学系。1976年王老师又带领数学系与物理系的一部分人,在原吉林大学创办了计算机科学系。王老师在担任两系的系主任期间,以强烈的事业心和具有远见卓识的办学思想,带领全系教师,致力于全系发展和各项基础建设。这里我仅以数学系的创建为例来回忆一下王老师的办学思想和实践。

王湘浩老师既重视教学,又重视科研,一贯实施两个中心的办学思想,但始终坚持把教学放在首位。他对教学的要求非常严格。既严格要求学生,也严格要求教师。不管谁在教学上出了问题都不轻易放过,对学术水平高的教师也不例外。对青年教师则要求他们首先过好教学关,进而努力争取教学与科研双优。他自己以身作则,担任繁重的教学任务,并认真对待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作为系主任,他既抓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更抓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师水平。他把编写高质量的教材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并身体力行。在他的领导下,经过不太长的时间就写出了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教材,其中有多部教材后来获得国家的和国家教委的优秀教材奖。与此同时,王老师十分重视科研,在教学走上正规的前提下多次适时地推动科研。重视科研这一点,在今天看来是尽人皆知的常识,但在那个年代是非常难得的。

王湘浩老师从建系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数学系建系初期,全系只有属于基础数学的代数和分析这两个学科方向。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抓住两个难得的机会,先后从东北工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引进王柔怀老师和孙以丰老师,分别建立起微分方程和拓扑学这两个新的学科方向。稍后王老师又抓住苏联专家来我校的机遇,配备骨干力量发展计算数学专业,使其成为全国最早创办的计算数学专业之一。经过他卓有成效地运筹,不到十年时间,数学系就发展成国内数学方面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一个系。由于各种原因,那时的吉林大学很难从外地引进优秀人才。他只好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优秀毕业生的选留上,想方设法把他们培养成各个学科的骨干和新的学术带头人。与此同时,对原有教师队伍不断进行调整,有进有出,有增有减,以优化结构,提高整体水平。

以王湘浩老师为首的老一辈,从建系之日起,就率先垂范,在系内树立勤奋、严谨、求实的学风;坚持艰苦奋斗,团结合作,反对门户之见;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一贯从严要求。作为系主任,他胸怀宽阔,眼光远大,又善于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善于团结具有各种不同性格和不同特点的人一道共事,他思考和处理问题,任何时候都着眼于系的全局。他晚年和我闲谈时,不止一次笑着对我说过:我总是把最优秀的年轻人才投放到最需要发展的学科,而不是拢在自己的门下。所有这些使得作为系主任的王湘浩老师赢得了全系师生的一致敬仰和爱戴,他的这些表现对于优良系风和学风的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是在这一系列正确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经过以王湘浩老师为核心的全系人员的努力,数学和计算机两个起点原本不高的系,迅速崛起,很快就发展成为全国数学和计算机科学这两个学科的重要教学科研基地之一。1981年,我国开始建立学位制,原吉林大学有12个专业被评为首批博士点,数学系的基础数学和计算数学,计算机科学系的计算机软件都在其列。1987年,原吉林大学有7个博士点被进一步评定为全国的首批重点学科,上述3个专业又全部入选,从比例上占全校的近半数。王老师在原吉林大学这样的全国重点大学先后担任数学和计算机两系的首任系主任,创办出两个高水平的一级学科,在两个一级学科中能有三个专业入选首批全国重点学科,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我年已九旬,当回顾自己的人生旅程时,有几位老师对我的事业取向和学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王湘浩老师就是其中必须提及的一位。我的大学前两年是在东北工学院念的,那里的数学系水平不高。19528月,全国实行院系调整,我们全班被调整到东北人民大学数学系。该系虽是新建,但有从清华和北大等校调来的水平较高的教师。系主任王湘浩教授亲自给我们讲授几何基础和域论等课。他水平很高,思想深刻,却又平易近人,朴实无华。我毕业后他决定把我留下,并安排我立即担任物理系数学物理方法的主讲。我们上讲台之前,都经过了认真地准备,并通过试讲等方式接受有经验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学效果从一开始就都比较好。我记得我试讲那一次,系里大部分教师都坐在台下,我紧张地讲完后,慈祥的王湘浩说了一句:我看还可以,而严厉的江泽坚则说:我看还不行。我理解,说我看还可以是对我的一种鼓励,而说我看还不行则是体现了教学上应有的严格要求。王主任(那时我们都这样称呼)从全系的学科布局出发,决定让我跟随王柔怀老师搞常微分方程,以后又根据需要安排我跟随王柔怀老师转攻偏微分方程。他先是任命我为教学秘书,后又任命我为系主任助理,协助他管系里的教学,直至文革前夕我被内定为副系主任,只是由于文革的到来没有来得及公布。他转到计算机系后,我们的接触就少得多了,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他的崇敬,他在我的心目中始终是一位令人仰慕的,德高望重的忠厚长者。

1993年,我和他同被选为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表示希望会议期间与我住在一个屋,我当然非常高兴。那一次的人代会从310日到41日共开了二十多天。会议期间,我们几乎无话不谈,家事、校事、国事、天下事。他的身体很虚弱,步履维艰,总拄着手杖,出入都由我陪护。人代会后他还要参加国家教委召开的评学部委员(院士)的会。会前有几天空隙,他决定到他的长子王强家去住。42日,王强来接他,我把他送上汽车。万万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诀。他很快检查出患有肝癌。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我(时任吉林大学校长)立即派人到大连(他在辽宁师范大学兼职,当时正住在大连)去安排治疗。然而病情迅速恶化。当我得到病危通知于55日晨赶到大连时,迎来的竟是令人心碎的噩耗:他老人家已于前一个晚上与世长辞。我急忙前去拜见师母,然后与他的子女商定,连夜将遗体运回长春。在长春举行了庄严肃穆的遗体告别。我怀着对老人无限崇敬的心情,写下了题为《难得京城同起止,谈今论古如昨夕》的吊唁文章,追忆在人代会期间与他相处的日日夜夜。与此同时,为表敬仰并寄托哀思,我还填了一首《满江红》。这首词后来王强把它刻在王老师的墓碑背面,成为永久的纪念。

王湘浩老师献身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为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在吉林大学的发展运筹帷幄、呕心沥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他的名字成为吉林大学师生心中的丰碑。他的学术成就和建系功勋,他的崇高思想和品格,永远为我们所景仰。以他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开创的事业,所树立的优良传统、正确的办学思想和纯正的系风学风,都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为纪念他做出的特殊贡献,吉林大学在数学楼和计算机楼都为他树立了塑像。吉林大学也在数学、计算机、软件等相关学院设立了王湘浩奖学金,我一直担任这个奖学金的管理委员会主任。

在追忆王湘浩老师事迹,感受他的人格魅力的同时,我们还会想起他的许多被传颂的趣事。王老师多才多艺,业余生活中兴趣广泛。他研究红楼梦,唱京戏,做诗填词,打桥牌,样样都有一些功夫。王老师闲时作过一些旧诗,填过一些词,写过一些楹联和散曲。其中有一首《沁园春》,将大量计算机语言,纳入这一词牌严格的格律框架,描绘当年调试计算机获得成功的情景。文革期间闲无事,他还曾用数学语言编写过一篇微分三字经。他爱唱京戏,1958年还曾在一次全校文艺会演中登台表演,扮演的角色是诸葛亮。同样有趣的是,他还曾用数学语言编写过一篇戏词。他常邀我和其他同事在一起打桥牌,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他对《红楼梦》很熟,也很有研究,晚年他曾将研究红楼梦的心得整理成文,以黄鹤乡的笔名发表在《红楼梦学刊》和《红楼梦杂志》等刊物上,颇引起红学界的重视。他对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例如他通过论证,断言史湘云最后嫁给了贾宝玉。由他研究红楼梦的一些文章汇编而成的《红楼梦新探》一书,曾于199312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著名红学家周汝昌给予其高度评价。

今年55日是王湘浩老师诞辰105周年。为表达对王老师的纪念和敬意,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此次重新出版《红楼梦新探》一书,并汇集了王老师的若干照片作为附录。我十分感谢计算机学院为王老师所做的这些事情,应孟繁二同志(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之邀,特意回忆整理了王老师的事迹,以及我同他的交往,是为代序。


本文是20205月伍卓群教授为《红楼梦新探》一书再版所写的代序,征得作者同意发布。